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税收法律的不断完善,人们节税意识逐渐增强。为了节约成本,越来越多的公司也在努力减少税收。
税务筹划是指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经营、投资、理财等活动的事先规划和安排,尽可能地获得“节税”的税收利益。税收筹划最重要的是“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只有符合法律的税收筹划才是有效的税收筹划。
如果税收筹划运用不当,可能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实践中,多数财务人员由于税收筹划概念模糊和自身对法律法规的误解而采取不当的税收筹划,使企业陷入税收风险之中。
由此可见,成功的税收筹划不仅需要财务人员,还需要精通税法的法律工作者。因此,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考虑风险和防范措施。
计划越线是违法的
《消费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生产、销售应税货物,征收消费税;从生产企业购进应税消费品,批发、零售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免征消费税。
根据上述规定,A化妆品公司财务人员实施了一项策划方案:将公司部分销售人员分拆,成立下属独立核算的营销公司,再由A公司生产的高端化妆品公司生产部以成本价出售给营销公司。
也就是说,一套不含税出厂价35元的化妆品,以15元的成本价卖给营销公司,每套只需缴纳0.45元的消费税。消费税税率为3%。每台少缴消费税0.6元[(35-15)×3%],营销企业批发或零售时未申报缴纳消费税。结果,这一做法被税务机关发现,认定为利用关联交易转移产品定价的偷税漏税行为。
其实只要仔细研究《税收征管法》就可以知道,第26条明确规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企业与外国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其从事生产、经营的场所、场所与其关联企业按照独立的规定,税务机关有权对企业间业务往来中的代收代付价款和费用进行合理调整;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减少应纳税所得额或者收入的。可见,税收筹划绝非易事,也不仅仅是减税那么简单。作为企业财务人员,应该全面深入地学习税法,才能避免这种税收筹划的失败。
“两张皮”计划存在风险
B公司是新加坡的上市公司。为减轻税负,财务人员拟将上市前剥离的非经营性资产注入上市公司。非经营性资产12亿元,主要由土地使用权和房地产构成,净资产2.5亿元。
如果这笔非经营性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属于资产转让,需要缴纳大笔增值税。公司财务人员想通过税收筹划避税:先用非经营性资产中的部分资金注册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公司100%的股权。
该公司的“预案”被当地主管税务机关查获。不仅没有缴纳应纳税款和滞纳金,还被罚款1000万元以上。
这个失败的税务筹划案例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是计划度把握不好,操作计划中“避税”目的十分明显;
二是操作细节不到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规划方案设计“合理”,却忽视了重要细节,土地使用权并未实际流转,导致资产重组方案失去基础。
资产重组筹划业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很多。对于系统的规划业务,仅仅了解会计和税务是不够的。因此,如果不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就无法制定计划。
现实中,一些财务人员自以为掌握了税收筹划的原则,就进行了大胆的“筹划”。但他们往往忽视了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相关业务流程,使这两方面的知识成为“两张皮”,无法结合,最终导致税务风险。
税务筹划必须充分考虑其风险
一是防范不依法纳税风险。企业日常税务核算虽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但由于对相关税收政策精神把握不准确,很容易造成事实偷税漏税,受到税收处罚。
二是不能全面把握税收政策的完整性,企业在系统性税收筹划过程中极易形成税收筹划风险。例如,与企业重组、合并和分立相关的税收筹划涉及多种税收优惠。如果您不能系统地理解和应用,容易出现规划失败的风险。
第三,税收筹划之所以存在风险,还与国家政策、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活动的不断变化有关。因此,企业必须随时做出相应调整,采取措施分散风险,争取尽可能多的税收。
资产重组筹划业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很多。对于系统的规划业务,仅仅了解会计和税务是不够的。因此,如果不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就无法制定计划。现实中,一些财务人员自以为掌握了税收筹划的原则,就进行了大胆的“筹划”。但他们往往忽视了相关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相关业务流程,使这两方面的知识成为“两张皮”,无法结合,最终导致税务风险。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qilai.cn/6568.html。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jiangwenfang@runyer.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