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创业的过程中,合伙人之间发生纠纷和闹翻的故事,是常见的。这其中很大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做好合伙人股权的进入机制,也没有合伙人股权的退出机制。
这就好比是,两口子糊里糊涂就结了婚,结了婚才发现,两人三观和习惯都相差很大,完全是两种人,然后就闹离婚,可偏偏这婚还不知道怎么离,甚至根本离不了。
合伙人股权的进入机制,就很类似于结婚机制。
要做好合伙人股权的进入机制,首先要想明白一个问题:什么是合伙人?
合伙之后,公司的大小事情,合伙人之间都得商量着来,重大事件,甚至还得合伙人同意。公司赚的每一分钱,不管是否和合伙人直接相关,大家都按照事先约定好的股权比例进行分配。
公司股权的持有人,主要包括合伙人团队(创始人与联合创始人)、员工与外部顾问(期权池)与投资方。
其中,合伙人是公司最大的股权持有者,但同时责任也越大,他必须作出最大的贡献,既要懂创业,又要足够科学乐观,会在很长时间内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全盘投入。
因为,创业公司要想创造巨大的价值和利润,不是短期就能实现的,必须经过所有合伙人的团结协作一段时间后,才能实现。因此,对于中途退出的联合创始人,在从公司退出后,不应该继续成为公司合伙人以及享有公司发展的预期价值。合伙人之间是长期、强关系、深度的绑定。
合伙人制度是当下比较时囊的词,不能为了制度本身去设计一套合伙人制度,一定要适应企业自身发展,能够真正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所以首先有必要了解合伙人制度的价值,它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
合伙人制度最核心的价值是有利于凝聚事业团队,通过权责的匹配和利益的捆绑将人员凝聚在一起,为了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之所以合伙人制度相比其他制度设计更有利于团队建设,因为其特点在于更加强调人员能力,而非出资额度。
合伙人股权占比的衡量标准是人员能力,以能力为标准提供相匹配的股权、决策权以及分红权。因而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激励导向都直接指向人员能力,因而能够更加吸引优秀人员,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股权将大家绑定在一起共同经营。和“出多少钱贡献多少力量”刚好是相反的逻辑,认可人员能力在先。所以当企业对人力资本的要求提高到较高程度,甚至高于资本时可以开始考虑合伙人制度的应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qilai.cn/4315.html。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jiangwenfang@runyer.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